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实施救援,对宇航员和飞船的安全至关重要。
由于飞船着陆后,目标已走出了测控雷达的视野,必须有新的监测手段。在“神舟”飞船的发射中,我国采用了空中和地面(海面)双重保障的搜救体系。在直升机上及伞兵和地面部队、海面测控船上均配有先进的电子测向仪,它们是捕获着陆飞船的“眼睛”。正是这些明亮的眼睛,使搜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目标,为飞船的成功发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些“眼睛”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他们提供的着陆场指挥搜救系统,含机载指挥平台、机载双极化超短波定向仪、船载定向仪和单兵定向仪,分别装备主副着陆场和应急着陆区。
从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返回,到本次神舟九号飞船归来,13年来,中国电科集团担任历次神舟返回舱搜救任务,并为适应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逐年对搜救技术进行攻关和功能升级。
当飞船出了黑障区后(飞船返回舱到达地球上空35-80千米的大气层时,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可使船体外壳达到2000摄氏度的高温,因此会丧失与外界的无线电联系,这个区域称为黑障区),打开降落伞的同时舱内信标机启动,发出定向和示位标信号,这两个频段的信号可为搜救人员提供返回舱的方向和经纬度信息。在“神九”之前的返回舱搜救中,两个频段的信号分别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搜索。在本次“神九”搜救中,中国电科集团公司对搜救机载定向仪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可在一台机器上同时接收两个信标的技术,系统运行更稳定、使用更方便,使得搜救工作的精确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我国“神舟”着陆场搜救系统此前曾引进国外生产的超短波定向仪,但仅有水平定向功能的进口定向仪,难以胜任各种姿态下的返回舱定位。经过艰苦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兼有垂直和水平极化功能的双极化机载定向仪,此技术开创了定向仪技术领域的先河。同时,在原有定向仪基础上,科研人员扩展了搜救指挥平台功能,增加了超短波通话功能,便于医疗救助人员与航天员进行通话,及时了解舱内情况,为顺利营救航天员出舱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机载定向仪和搜救指挥平台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搜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得我国飞船返回舱搜救技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刘爽 高慧)
电子测向仪:点亮“神九”回家之路
发布日期: 2012-06-29
信息来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作者: 刘爽 高慧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