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截至2011年6月3日,“火星500”实验已经进行了一年的时间。作为大型国际合作实验项目,火星500实验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一年来,试验究竟进行的如何?志愿者们相处的究竟如何?中国志愿者王跃表现如何?为了解志愿者状态,项目组织方为每个志愿者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及最新实验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篇报道,让我们一起透过这篇特别报道再次关注“火星500”,关注中国志愿者王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6月9日】截至2011年6月3日,“火星500”模拟载人航天飞行一周年。六名志愿者在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封闭试验舱内已经工作生活了365天。一年来,“火星500”各项实验进展顺利,6名志愿者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他们的实验活动。其中,既有精彩的时刻,也有乏味单调的生活,他们不仅形成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显示了坚持到底的决心。中国志愿者王跃表示,登陆火星最令人兴奋;365天的生活,虽艰苦但从未想到放弃。
模拟舱内身未动已到过“火星”
2010年6月3日,由3个俄罗斯人,2个欧洲人和1个中国人组成的6名志愿者,从灯光闪烁的记者招待会进入封闭实验舱,开启了520天漫长的“火星之旅”。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虽然志愿者们没有去过任何地方。但是理论上,他们已经来到了“火星”,并且不久之后将返回。
此封闭装置在没有真正进入太空的情况下,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星际飞行的各种状态。志愿者的飞船由四个体积为550立方米相互关联的密封舱组成,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近似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 在“火星表面”行走期间,他们像真的火星航天员每天要做的那样,收集样本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此次模拟试验的目的是检查人类在长期宇宙飞行中的心理状态、肌体反应以及需要带多少物资,包括水、食物、衣服和药品等的数量。
图1:中国志愿者王跃登上“火星表面”
登陆火星最令人兴奋吃饭问题最痛苦
中国志愿者王跃提到过去一年经历时表示,实验进行的并非如开始想象的那么轻松,有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己真的是在飞往另一个星球的感觉。回顾一年中发生的事情,王跃说,最令他兴奋的事件就是登陆火星;给他印象最深的事件则是智利矿难,他对那些遇难的矿工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了思念家人朋友之外,中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使得吃饭成为王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他形象地描述说,由于肚子的抗议,每次吃饭之前都要经历痛苦的思考过程,做出艰难的抉择。因此,中国食物成了王跃最怀念的东西。王跃说,实验结束以后,立即要做的事除了自由呼吸空气之外,就是要吃到新鲜的中国传统食品。
团队和谐生活充实虽艰难从未放弃
王跃表示,他与其他5名志愿者相处十分融洽,形成了一个十分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大家平时主要使用英语交流,有时会使用一些俄语,但王跃声称对自己的俄语进步感到惭愧,与另一位来自欧洲的志愿者罗曼相差不少。王跃平时通过读书、玩游戏和练习书法度过空闲时间,在众多实验项目中,他对日常的体育锻炼情有独钟。
王跃说,尽管隔离生活十分艰苦,但是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同事、家人、朋友以及所有支持试验的人的鼓励和帮助使其坚持到今天。谈及实验的意义,王跃表示,虽然自己无法十分清楚地描述实验的历史意义及其作用,但是相信这项实验能够产生对人类有用的价值。王跃说,尽管十分艰难,但只要对于空间科学研究和人类探索新的疆域有用,他一定会坚持下来。
图3:王跃和志愿者在舱内共度中国春节
志愿者组合挑选成功跨文化零摩擦罕见
“火星500”项目相关负责人称,这次志愿者组合的挑选非常成功。他们不是职业航天员,甚至不是候选航天员。但是从一开始,他们的工作就像时钟,十分协调。实验中,志愿者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包括一些非常的情况,如电源关闭、设备和冰箱断电、因“地磁风暴”导致一个星期通讯断绝等特殊情况。但志愿者们按时完成了一切任务,计划是按秒钟制订的,一切如真实的火星飞行。
项目方负责人强调,尽管三名俄罗斯人、两名欧洲人和一名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各不相同,英语水平也不一,但难以置信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几乎没有,志愿者之间也没有语言障碍,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他们找到了交流的共同语言。他们一起吃饭、看电影、下棋、打牌,就像是同一个民族的人。
按照计划,“火星500”实验将持续至2011年11月5日。届时,封闭舱门将打开,6名志愿者将返回到地面,然后进行为期数周的身体检查和任务汇报。之后,志愿者才能返回各自的家。相信,待到平安返回时,所有的艰难经历都将化作激动和骄傲。祝愿志愿者们“返程”平安!(张智慧 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