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众智慧于探索 融中华文化于飞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空间站名称诞生始末
发布日期:2013-11-05 字体【

  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经公众投稿、初选、公众投票、评委评选、工程承研单位科技人员及专家意见征求、主管部门审批等一系列过程,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被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被命名为“天舟”。新公布的中国载人空间站标识更是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名称及标识诞生的背后,是一项集合了百万公众、数百设计创意团队以及广大载人航天一线科技人员智慧的大型征集及评选活动。日前,本站记者专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领导及活动有关负责人,就标识及名称的诞生历程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活动启动背景——中国载人航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时光推移到三年前,2010年金秋九月,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计划在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这一决策,是对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最终实现目标的详细规划,为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十年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引述中央文件精神时指出:实施载人空间站工程,是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巩固国家发展利益、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工程相关规定,载人空间站在启动实施后,各种新的飞行器应有一个代号,以满足技术管理和对外宣传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国货运飞船的研制已然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于是,“为中国的空间站和货运飞船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件事,被摆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日程。

  关于开展面向公众征集活动的由来,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的王文宝回忆说:“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未来的宏伟蓝图,我们感到,中国的载人航天应当有一个更加鲜明、富有特色的标识,未来中国空间站应当有一个更加响亮、鼓舞人心的名称。同时,我们也感到,这些名称和标识的确定,应当更多体现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意见。”

  对于活动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作为活动主办方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首先,面向公众开展征集,目的不仅是得到最佳方案,更是一项重要的对外传播活动。要通过这一活动增强公众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注与参与,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载人航天的热情。通过广泛征求各方建议,通过凝聚全民智慧,更好树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国家形象。

  其次,对于标识,既属于载人航天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又是载人航天文化与艺术设计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标识要完美诠释载人航天内涵。

  同时,对于名称,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有鲜明的科技特征与探索寓意,还要体现飞行器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通过一场活动,让百万公众参与,将载人航天与公众的距离拉得更近。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外传播史上尚属首次,也是载人航天传播工作的一次创新。于是,在几经酝酿和精心策划后,一场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在2011年的春天拉开了序幕。

  二、征集活动过程——百万公众给予高度参与热情

  要开展面向公众的征集,必须有适合公众最大程度参与的传播平台。开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的想法得到了腾讯网的大力支持,腾讯网表示,愿意利用腾讯这个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与互动性最强的互联网平台,搭建丰富多样的互动渠道,实现大众最广泛的参与。也许是机缘巧合,“腾讯”二字,在某种意义上也与中国载人航天快速腾飞、发展迅猛的形象相契合。几经沟通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腾讯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动此次面向公众的大型征集活动。这次活动也被命名为“腾讯杯”。

图1:2011年4月25日,“腾讯杯”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发布会现场。 

图2:2011年4月25日,六名航天员共同启动中国空间站征名活动。

  2011年4月25日上午十点,“腾讯杯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发布暨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宣布征集活动正式开始,当时中国六名曾飞天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启动水晶球,与数百家媒体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与此同时,腾讯网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搭建了活动专题,并在微博平台开通了“中国载人空间站征名”账号,一场利用网络平台号召百万公众参与载人航天的活动正式开启。随后的几天里,全国各大通讯社和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多家媒体对“中国空间站征名活动”的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活动期间,来自大江南北甚至大洋彼岸的提案纷至沓来,提及网友的参与热情,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记忆犹新,他说,征名活动期间,有一位老人专程从辽宁锦州坐火车把他的作品送到组委会办公室,这样的热情支持令人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他表示,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感到载人航天不再遥远,科学探索不再神秘。

图3:2011年7月8日,中国货运飞船征名获奖名称发布,图为访谈现场。

  在征集活动中,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先后组织了启动仪式、微访谈、刊发广告、“征名活动酒泉行”等系列活动予以宣传推广。截止7月25日提交作品结束,通过腾讯网征集平台、手机腾讯网征集平台、电子邮箱和邮寄四种方式,共收到名称作品10万余件、标识作品9000余件。

  三、标识与名称评选——融中华文化于飞天理想

  为更好组织此次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专门成立了活动组委会,组建了兼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中既有工程管理人员和航天专家,又有著名作家、媒体人士和美术设计专家。并邀请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对活动全过程予以监督,确保活动开展公平、透明、有效。在两个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努力下,在工程办公室的大力组织下,活动最终取得了圆满结果。

  关于最终标识及名字的评选和最终定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可谓是凝聚了大众与大家的智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于航天人的探索梦想。”

  先说此次发布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其主造型既像一个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

图4:最终确定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

  谈及该标识被定选的过程,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说:“在所有提交的工程标识和空间站标识中,一个形似“中”字空间站标识设计图吸引了评审专家的注意,大家认为设计有新意,寓意丰富,建议作为工程的标识使用。”此建议得到了组委会的采纳。在进入前十评选后,工程办公室专门组织设计专家对该设计进行了提升修改,形成改进设计稿,并征求工程承研单位科研人员及工程领导意见,最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形象的载体。

图5: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设计寓意

  征集活动组委会介绍说,最终确定的工程标识以蓝色为主色调,象征科技、冷静与智慧,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将以崭新的姿态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以冷静心态探索未知宇宙、以无限智慧服务国家发展的高远志向。就其形象而言,标识主题以铿锵有力的书法体呈现出中国的“中”字,寓意中华民族腾飞的力量;标志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时刺破苍穹的烈焰,体现出豪迈拼搏的航天精神;标识图形创意来自源于空间站外形舱体与太阳能板,同时结合中国的“中”字呈现,又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逾越天际、志存高远的自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了规范使用新的标识,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还组织编制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形象管理手册》,对标识及应用物品在色彩、尺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力求以独特、准确、鲜明、统一的视觉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从而有效提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社会形象。

  图6:2011年9月,专家评委会对标志进行评审。

  而对于之前计划征集的空间站标识并未公布一事,王兆耀解释说,在标识评审时,专家评委提出,空间站项目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统一形象识别系统的原则,空间站不宜单独设置标识,因此不建议空间站再另行增加标识,否则会造成视觉和形象的混乱。办公室采纳了这一建议,因此,原计划征集的空间站标识就略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强调,今后我们将强化任务标识的设计、管理和使用规范,这也符合载人航天任务飞行国际管理惯例。

  关于此次公布的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的名称,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与载人航天探索精神之精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载人空间站,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与技术的先进性上,也要体现在我们的应用方面。而名称,无疑是体现中国特色的一个响亮应用。

  关于名称的评审,征集活动组委会介绍,在评审和研究过程中,既注重单个名称的内涵,又要保持全套名称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同时还应体现时代特色和进取精神。

图7:2011年9月,评委会专家对名称进行评审。

  “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作为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的代称,自2010年进入大众的视野就备受各界好评。也许是大众意识的刻意回避,在载人空间站初选的30个名字中,并没有出现“天宫”。然而,无论是在评委评选,还是工程内部征求意见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天宫”。载人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认为,天宫作为载人空间站名称再合适不过了,既有中国人对空间站的想象,也有浑厚、大气的特质。他诙谐地说,“天宫这个名字在空间实验室阶段用,有点用早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领导表示,正是基于各界对“天宫一号”的好评和喜爱,也由于载人航天一线科技工作者对“天宫一号”的深厚感情,最终决定沿用“天宫”作为载人空间站的整体名称,但后面不再加序号。

  根据规划,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基本构型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以及与其对接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组成,并具有扩展能力。核心舱负责空间站的控制和管理,为航天员提供长期生活、工作所需的各类保障条件和自由活动空间。两个实验舱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对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名称的选择是一个难题。因为既要考虑体现其单个功能,又要体现整体的协调。 

图8:中国载人空间站各舱段命名示意图

  在核心舱的命名选择上,首任载人飞船总设计、评委会成员戚发轫院士说,“评审组从30个候选名称中对大众投票和评委投票加权,评出了十个候选,天枢、问天、翱翔、使命、华夏、团结、首望、太和、华心、开拓者。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天枢和太和,天枢寓意空中枢纽,与核心舱的功能含义相契合,太和体现核心舱与其他舱的关系。”后来,在征求工程一线科技人员意见时,有人提出,不如叫“天和”,既有“天地人和”之意,喻指中国空间站与宇宙和谐相处,并可较好地体现核心舱聚拢、团结其它各舱段的含义。这一提法得到了工程领导的认可,并成为核心舱的最终名称。

  关于两个实验舱,在评审时就有专家认为,实验舱Ⅰ的十个候选名称“超越、问天、开拓、梦想、指南针、探索、长江、起点、创新、黎明”中,“问天”最符合实验舱Ⅰ兼有控制与实验应用的功能定位。而实验舱Ⅱ由于是专门的应用舱,所选的十个候选名字“求索、长江、超越、指南针、天问、勇气、拓远、智慧、发现、探秘 ”并不完全贴合或不够准确。评审结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工程承研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了意见征集,并派专人就整套名称的协调性以及实验舱Ⅱ名称问题走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国学专家和文学专家。由于实验舱Ⅱ将搭载中国的天文望远镜,有专家提出将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该名有“巡察天际”之意,可较好体现实验舱Ⅱ进行巡天观测的喻意,同时又与实验舱Ⅰ“问天”对应。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工程研制部门科技人员和工程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同。这样,两个实验舱的名称也尘埃落定。

  在货运飞船的命名问题上,似乎是水到渠成。考虑到其作为“货船”的职能,且与载人飞船“神舟”相互呼应,“天舟”这一名字,从十个候选名称“天梭、鲲鹏、天舟、神龙、龙舟、神骥、天马、云梯、神驹、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定选名称,这一命名,也到了一线科技人员的极大认可。

  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定选方案呈报国家有关部门,并在9月份得到中央批准。王兆耀主任说:“从征集活动开始到最终公布,历时两年多的时间,之所以周期较长,是因为空间站及各舱段名称事关载人航天工程长远发展,办公室经过了多轮意见征询和深入研究论证,并完成上报审批程序。”“尽管历经两年,我们对最终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我们在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名称选择上,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些名称,是融合大众力量与智慧的结果,也寄托了工程全体科研人员对工程未来发展的美好心愿。”

  几经周折,精雕细琢。 腾空而起的“中”字形标识,“天宫”、“天和”、“问天”、“巡天” 、“天舟”等一个个闪亮的名称最终孕育而出。未来,他们将伴随承载中国飞天梦的载人空间站遨游太空,与日月星辰同在宇宙间闪耀。(张智慧)

  相关活动专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空间站命名活动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