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为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积累宝贵经验
——专访空间站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姜国华
发布日期:2014-09-30 字体【

图:空间站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姜国华接受本站专访(张媞媞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9月29日】截至2014年9月29日,执行我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安全稳定运行三周年,超期服役一年整。空间站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姜国华在接受本站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我国第一个在轨长期独立运行的可载人空间飞行平台,天宫一号初步建立了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开展了多种航天医学、空间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实验,获取了大量科学实验数据,为未来空间站建设和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天宫一号已验证密闭可靠的长期载人环境

姜国华介绍说,要实现航天员在轨长期飞行,首先要有可供航天员安全可靠、适宜的生活和方便的工作环境。天宫一号继承了前期飞船研制的相关经验,对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管控,如舱内的大气环境、压力控制、温湿度控制、有害气体去除、微生物控制等方面,在长寿命、高可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设计和试验验证。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对接的短期飞行,是未来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的过渡阶段,飞行产品的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考核依据。经过三年的飞行验证,从地面实验以及飞行结果的数据来看,证明天宫一号经受住了考验,为未来空间站更长期的飞行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打牢了基础。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两次组合运行,六名航天员参加飞行任务,期间在飞行程序执行、飞行平台照料方面之外,还按照计划完成了航天医学实验任务,其中包括利用失重装置开展了心血管的调节和高级脑功能实验,失重条件下细胞学的研究实验,以及噪声测量、气体质量采样等相关实验。这些实验为未来更深层次的空间探索积累了大量科学实验数据,也为航天员长期飞行探索了重要途径。

长期飞行将对航天员驻留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姜国华表示,长期飞行对航天员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提供各项素质过硬、考核优秀的合格乘组,对航天员的技能要求也会更高。为保障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任务,在驻留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安全保障是在航天员与各系统共同努力下,保障航天员在密闭舱室,包括出舱活动的安全性。二是健康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的健康是其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载人航天的目的是利用空间资源、探索空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空间拓展更广阔的疆域,作为这一使命的直接执行者,航天员的健康必须得到有效保障。航天员是健康的人群,但作为生物机体,首先要有搭配合理的膳食结构,做到营养保障到位;其次,由于失重等空间环境条件带来的人体生理效应的影响,必须采取一定的对抗措施,以防护失重效应带来的生理功能衰退。利用跑台、抗阻锻炼装置等设备,对抗心血管、骨骼肌肉、免疫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天地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做到不因普通医学问题影响航天员的驻留;健康保障还包括心理保障,长期飞行任务需要整个团队协同工作、密切配合,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对航天员乘组也是重要的考验。三是生活保障,一方面提供适宜在失重密闭环境使用的生活设备,另一方面航天飞行造价高昂,生活物资既不能过量浪费,也不能有所短缺,所以必须以人为本、摸清规律,开展扎实有效的模拟实验,建立精细化数学模型,才能为航天员驻留提供适当的生活物质条件。四是工作保障,航天飞行各项操作监视作业、平台照料、科学实验繁多,对航天员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提出很多高要求,需要设计并提供多种技术手段,确保航天员精准操控,例如适宜的人机界面、方便好用的舱外航天服等等。

新一批航天员选拔将使人员结构更加完备

在谈到新一批航天员队伍选拔问题时,姜国华介绍,保持一支规模适度、人员类型相对合理的航天员队伍,是满足载人航天任务的基本要求。为更好地完成空间站建设任务,中国将在近两年完成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目前,我国航天员主要来自空军飞行员,前两批都是飞行员中的驾驶员类型,第三批正在着手开展飞行工程师类型的航天员选拔,同时进行有关技术的准备工作。随着空间站任务的推进,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及专业知识要求更高,根据未来任务需要,科学家类型会陆续择机决定。从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开始,将从跟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研制部门选拔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共同加入航天员队伍。

对未来航天员长期飞行信心十足

在谈到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取得的最大收获时,姜国华表示,就航天员系统而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两次载人飞行任务考核了航天员选拔训练的技术体系,完善了航天员培训的相关内容和模式,证明了两个航天员乘组非常优秀。几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充分验证了工程研制的飞行产品质量优良,地面航天员选拔的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为未来持续保障航天员训练及空间站航天医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说:“通过天宫一号三年来的稳定运行,我们对于今后航天员在轨长期飞行更加有信心,期待未来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刘爽 丁颖 张媞媞)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责任编辑:王楠
分享到:
0
相关推荐